巍巍乌龙山,浩浩三江口。严州,是一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古城,以其古朴幽深的街巷、雕梁画栋的古建和深邃丰富的文化底蕴,成为了建德文旅的一张金名片。今年的国庆假期,严州古城推出了飞天国潮秀、宋韵舞蹈、文旅市集等活动,邀请游客们来严州古城品宋韵、赏美景、观民俗、尝美食,央视《新闻直播间》栏目记者还在现场直播连线,向海内外游客介绍严州古城的节日盛况。在上演飞天国潮秀的严州古城瓮城旁,还有一个值得推荐的去处,那就是龙山书院。它是三年前重新建造的,总投资9000多万元,总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,是一座集古代书院、现代研学、国际会议、亭台楼阁于一体的新时代文化传世工程。
龙山书院俯瞰图 梅城镇供图
龙山书院创办于北宋景祐元年(1034),范仲淹被贬睦州(今浙江省建德市),上任之初,即拨公帑(即公款)于城北乌龙山麓创办龙山书院,开创了中国州府一级官办书院的先河。但在南宋与蒙元争战中,龙山书院被毁,明万历年间知府陈文焕曾再建书院,至清康熙初,汉阳人项一经任建德知县,捐俸银重建龙山书院于兴仁门外,却又在清康熙末毁于洪水。此后数百年间,龙山书院不复存在。曾经在中国历史上存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睦(严)州府治(州治)所在地的梅城,于2017年展开了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程,逐步对整座古城进行重建与恢复。2019年,梅城被杭州市列入首批美丽城镇示范创建的试点乡镇名单,作为历史文化标杆的龙山书院恢复重建,也被提上议事日程。从2020年动工到2021年春竣工,虽然只用了短短一年的时间,但里面的设计却是用尽心思,那些藏在书院里的文化符号,值得我们静静地去品味,去解读,去感受。这里的每一进院落,每一处设计,都有它的意义所在。
(一)
走进书院的门楼,我们就能看到一座牌坊,四柱三间,石梁相接,中间写有“棂星门”三个字,在它的两侧分别写着“道脉”“薪传”。在棂星门的后面有一个半圆形的水池,池上还有一座拱桥。
这样的布局是每个书院和孔庙的“标配”。古代传说棂星为天上的文曲星,象征着孔子可与天上的天镇星相比,也意味着天下文人学士汇集于此,统一于儒学门下,施行教化,广育英才。这个水池,名为泮池,古时,学子们入学被称为“入泮”,要举行入泮仪式,人们踏上泮池,就意味着进入了最高学府。而泮池上这座拱桥,就是“状元桥”,跨过了状元桥就可以脚踩云梯步步高升。走过石桥,就来到了仰圣门前,这里就是书院的正门,也被称为先师庙门,里面就是大成殿,殿内供奉着孔子的雕像,他的四大弟子也陪伴左右。在中国,几乎所有的书院必然有大成殿。古时候,学子们每天起来上早课读书之前,首先要做的事情,就是拜孔夫子,表达对孔夫子的敬仰之心,这样的传统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。
(二)
宋代书院兴起,始于晏殊邀范仲淹掌应天书院。范仲淹不仅将应天书院塑造成为天下书院之典范,而且力倡地方兴学、推动教育改革,他从应天书院走出后,在睦州创建了龙山书院,所以,在如今的龙山书院里,还专门为他建造了范文正公祠。
范文正公祠 周冰摄
据史料记载,公元1034年,范仲淹因率群臣谏阻仁宗皇帝废郭皇后,被贬睦州任知州。到睦州后,范仲淹做了很多好事,其中一件就是创办睦州历史上第一所官办书院——龙山书院。当时的睦州学府,栖身孔庙,狭小局促。梅城之北三里,拱辰门外的乌龙山南坡,那里却有一座规模很大的寺庙,是创办书院的理想之地,经过修缮和扩建,龙山书院很快建成并使用。范仲淹写信聘来好朋友、著名学者李觏为书院“讲贯”(讲习)。自然,除李觏教授主讲外,龙山书院的学子们,也经常能见到他们这位“州长”的身影。
范仲淹雕像 梅城镇供图
就这样,范仲淹用自己在应天书院的苦学精神不断激励着学子们;同时也借鉴应天书院的教学和管理经验,让龙山书院在短时间内就声名远播。龙山书院的谆谆教诲,让睦州一带的士子学风一时间就大有改观。在龙山书院的影响下,严州这块土地上先后出现了钓台书院、丽泽书院、宝贤书院、文渊书院、瀛山书院等30多所著名书院,传统文化,尤其是儒家文化在这里得到很好的传承、发扬和光大,也让这里文化昌盛、人才辈出,出了像詹暌、方逢辰、商辂等甲第魁首,以及822名进士,仅“两宋”时期,严州的进士就有497名。
(三)
事实上,古代的书院与当时的社会政治是密切相关的,它不会置身世外,不会远离人间。在书院大兴的宋朝,书院无不讲论经学,将经义推之政事。离开了对社会的关切,也就没有了传统中国书院的内在精神。在中华悠久深厚文化的浸润中,古人一直坚守着“格物致知、诚信正义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的崇高理想,书院的创办者、为师者、掌理者,大多都是德性高尚、学养深厚的大儒与贤人,他们以言传义,以身示范,将这种“顶天”的理想代代传扬。而范仲淹在当时创办龙山书院提出的,就是儒家士大夫的精神,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。
龙山书院大讲堂 梅城镇供图
所以,龙山书院的教学以传授道德义理,培养圣贤人格,养成治国安邦的才能为根本宗旨。范仲淹之所以兴办学校,一方面是为了力推地方兴学和教育改革,另一方面也是想培育出更多的儒家之“士”。
他希望从中培养出来的人才,虽然必须通过科举考试而进入仕途,但他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考取“功名”、达身“富贵”,而是为了把儒家之道“举而措之天下,能润泽斯民”,能够做到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,能够做到“居庙堂之高,则忧其民;处江湖之远,则忧其君”。
所谓“言传身教”,这一点在范仲淹的身上有着最好的体现。遥想当年,范仲淹被贬来到睦州,他非但没有一蹶不振,消沉意志,反而立即开始了考察和工作,并且最终创建了书院,教导士子文人要将个人的祸福得失置之度外,在面对人生顺逆沉浮的时候,也不能改变志向。虽然“进亦忧,退亦忧”,但仍不失为“道义之乐”。
(四)
可以说,范仲淹在龙山书院种下的,是一颗文化的种子。如果说旧时的龙山书院,可以视为严州的文化地标,那么今日修葺一新的龙山书院,更是如今严州文化的制高点,建德文化的汇集地。
龙山书院内的石碑 梅城镇供图
龙山书院重建碑记上有云:“今之龙山书院,北枕龙山,望高天流云九州风物来眼底;南翔瓯越,看渚清沙白万家忧乐到心头;东眺钱塘,引长风万里春江潮涌连天阔;西翥豫章,揽一川烟霞锦绣新安万古流。此龙山书院之伟观也!然远眺近观,则栋宇连楹,曲径通幽,气象万千。其高可眺,其邃可隐,其芳可采,其幽可栖,此龙山书院之可留也!”所以,为了更好地继承书院的文化精髓,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,让传统书院文化在新时代鲜活靓丽,龙山书院也应该继续在守正创新的道路上步履坚定,在继承古代书院文化的基础上再谱新曲,不仅要注重保护新建的龙山书院,还要积极利用书院开展文化学术研讨活动,打造丰富多彩的书院旅游项目,彰显书院文化在新时代蓬勃发展的生命力和影响力,让龙山书院再现往日之繁华,让优秀传统文化再展时代之魅力。
编辑/李宛谦
一审/周冰
二审/周全
终审/陈立刚
点“”和“”